查看原文
其他

十年水街,如何更新自我?

Lan 感性城市SCity 2023-11-04

 






铁像寺水街 10周年时尚大秀现场


当文化街区的10周年庆撞上时尚大秀,会是怎样的一种有趣场景。


以上这个有些奇妙的画面,就发生在铁像寺水街的“古桥”上,一场纵贯古今的先锋大秀,来留存十周年这个意义非凡的时间节点。比起时尚与传统带来的反差感,我更愿意用“穿梭”来形容看见这一幕的感触。关于商业去表达文化方式的感触,以及“古建”被大胆使用起来的感触。


选择一场时尚Show并非偶然兴起,ta的古今对冲背后,是铁像寺水街对于自身在文化基底上新旧融合的实践,也是在消费需求不断迭代的当下,以轻资产合作介入的中海和高投团队合力之下,关于国有资产价值提升的路径探索。


的确,聊到铁像寺水街,城市新兴成熟区域+百年古寺,底色就是要完成文化街区的使命,背靠人文地标,其实也一度可能滑向宽窄巷子般的存在,但并没有。ta在新和旧之间,选择了一种带点自我博弈的路径,二期入市之后,更是打破了原本有些距离感的Old Money气质。


一个有些唐突的想法:如果把时间的轮盘拨到十年之后,当今刚好是一个对折点,这也合理的解释了这场Show的初衷:一桥纵贯,古今时趋。我们无法精确预知未来的一切,但是依然会在洪流之中努力去保持敏锐的嗅觉。这么一想,仿佛没有比ta更恰当的方式来表达此刻的时代情绪了。


铁像寺水街一期

临水建筑一隅



十年,水街出现了一些新生长


第一次来时,见到临水独栋触动还是挺大,毕竟10年前,成都商业还没那么卷,整个市场也还处于综合体气势正盛的阶段。在一个古着家居店忍痛买下一对巴伐利亚的酒杯,价格不菲,直到现在都没用过几次。坐在星巴克临水的外区,感受到水街独有的沉静魅力。

 

十年前的水街,有着一种很强烈的、融合了在地文化的“老钱”气质:临水、独栋、中式围合川西古建风格,城南商务社交宴请的绝佳选项,既私密又能满足调性。而在诸多有着距离感的曲高和寡的独栋之外,露天的坝坝茶陈锦茶铺仿佛成为了唯一的“烟火”,补足了这个城市独有的市井味。


铁像寺水街 夜幕降临后的「陈锦茶铺」


在我原本以为二期依旧会延续之前的内容时,去年底却看见了个人很喜欢的,曾经隐藏在写字楼里的日式Bar SHAKE'S OFFICE出现在二期,看见北京胡同里的独立咖啡S.O.E,前不久又看见了远家的快闪店。出太阳的下午,外摆的克米特椅都坐满了“不上班”的年轻人,能感觉到,酝酿已久的铁像寺水街二期,是时候在尝试“打破”原来的自己了。


这个看起来很“轻松”的转变,其实有着异于任何常规项目的困难。对于背后的团队来说,水街二期面临的问题,是既要承接新的年轻消费需求,又不能拒绝周围大量已有的家庭客群;既要hold住一期已有的调性,又需要在文化延续方面增加一些创新。


像寺水街日咖夜酒「纸和Papier.Etc」


的确,说起商业街区对于城市文化的表达,从来都不是管中窥豹的事任何一个单一维度都无法全盘承载住文化的厚重。


从上海新天地、到今年入市的张园,古建中装的内容,从连锁品牌填充逻辑,到吸引RE而意、LE LABO这样的具有引领性的生活方式品牌,我们看见商业空间在文化这张底牌之上不断变化的打法,也看见了这几年新兴的品牌背后不可小觑的文化自信。


而即便放眼整个成都,铁像寺水街,似乎是接纳和演绎这种表达的天选之子。于是你能在这里看见知行楼三星堆文化体验空间,也能看见潮流家居买手店,看见四川本地黑珍珠餐厅,也不乏有些二次元的精酿酒馆。当这一切被“古建”所接纳,再造出来的组合,是和传统场域完全迥异的气质,是发生了一些化学反应之后的磨合。


铁像寺水街 「鹅岛精酿啤酒餐厅」


作为二期的整体运维团队,在城市文化的命题作文之下,我们不难从目前的呈现来反观团队所做出的深度思考:努力去尝试Crush,但是绝不能用力过猛。于是在7.3万方的二期,很多个细节背后,是中海团队与和高投轻资产合作下,有关国有资产运营的思辨,和多方反复磨合之下,系统而又走心的方法论。


当商业要去表达一个城市的文化感,这么做是非常符合逻辑的。


场景情绪

符号表达上的延续与创新


聊到商业的文化属性,最显性的体现便是建筑风格、立面色调、以及穿插其中的各个有特殊意象的装置符号。


过去我们总能从带有文化气质的商业项目中看见很多无用的,为了存在而存在的符号。而如今从“装饰”到“使用”,从“敬畏”到“日常”,这些文化类的装置和精神空间,其实也在慢慢发生一些功能和性质的转变。


铁像寺一期已有回澜塔、戏台、牌坊这样的精神标识,一水之隔的二期整体的建筑尺度更宽,发挥的空间更大一些,船舫、牌坊、瞰江亭这样一看就很“水街”的内容,稳稳keep项目调性的同时,也是在表达中海以及高投团队对于项目文化根基延续的信心。


而有意思的地方在于,船舫所在的物理空间被用起来了,承接文化以及艺术和时尚的策展,光影绰绰之下,ta的沉静多了一层惊喜的滤镜。用不断变化和成长的内容去填充和使用建筑,本来也是商业反过来赋予文化生命力的表达。


铁像寺水街船舫

日常承接文化艺术类型的策展


除了静态的建筑与装置之外,二期景观呈现之后,十三座桥形态各异的桥,连接整个肖家河水系,也补全了这幅城南极其稀缺的蜀风水韵画面,就连广场的喷泉小景也给这幅画卷增添了额外的包容和灵动。


这一年以来的这么一些画面,让我意识到ta已经不再是十年前那个受众标签很清晰、但稍显局限的水街了:在晒着太阳闲谈的茶客眼中,我看见“余生很长,何事慌张”的安逸;在喷泉边嬉戏的孩童眼中,看见不自知但被接纳的喜悦;在深夜独自饮酒后等车的年轻人眼中,看到摆烂之后又很快振作起来的情绪褶皱。


我们都习惯了维持理性和克制,追逐物质,奔波职场与商场,不停的承载家庭使命或是自我预期。大多数看似情绪稳定,波澜不惊的我们,却无法控制在很多个瞬间,因为看见这些真实的场景而被深深触达,我想或许这也是有温度的商业能给普通人带来的抚慰吧。


铁像寺水街禅尼桥 

一脉古今,紧密相连 



搭档选择

传统与更新的多重博弈


除了外在的形式和场景之外,内容一定是一个项目核心的定调基础,这也是我认为水街二期带给市场的最大惊喜。


10万方以上的非传统街区,前后期内容形式和品牌类别的考量、组合,本就不是一件易事,如果项目再带有一定的文化地标属性,前期已有明确的市场标签和认知,也会影响到品牌以及消费者对于项目的整体预期。好比一个你熟知多年的人设,ta本该是怎样的,ta会和怎样气质的品牌结合,这些先入为主的认知和质疑往往在所难免。


比起传统的招商行为,带有文化属性的商业体选择品牌的过程,更像是在找适合长期相伴、互相成就的Partner,项目在给与品牌生长空间的同时,品牌也在促成项目调性的精度


而水街的这个过程还不是从0到1,是要反复打破过往标签,打破印象深刻的市场认知,去完成“自我重塑”的过程,并且重塑之后的结果还得经得起市场的检验,听上去就能想象绝非是短期可以make it的事。

 

在二期首开区的主街上,不难看出中海团队对于新消费需求的思考,以及在三年疫情的压力之下,对于好内容的坚守。引入潮和新,却没有舍弃“在地”的挖掘,在这样大尺度的街区,我们能看到PLUTØ这样首进的连锁品牌,赛博雨林风格,比传统的Lounge更有趣,能match更多元的对话场景。


同时也不乏一些生长在成都本土的主理人品牌,配合每个区域的外摆,去填补城南在印象中本就不多的生活气。这也是我站在写着“铁像寺水街”的牌坊下,心生感动之处。


铁像寺水街 「PLUTØ」

起家于南京的创意酒吧


的确,铁像寺水街的物业形态、结构和空间尺度,足以承载有些过往首选进MALL的品牌——有良好的昭示性,门头设计有自我发挥的空间,又有延展的外摆区,来表达品牌背后的松弛感,来展现品牌的内核与精神。


这其中不乏潮流艺术家居设计师买手品牌1HOUSE101+的西南首店,品牌本身展览、画廊、潮玩、家居贩售的集合功能,也从不同视角去拓展了建筑空间的宽容度。


铁像寺水街 潮流艺术家居设计师买手店「1HOUSE101+」

西南首店围挡照片


前不久也从业内朋友那了解到,在户外运动爱好圈子中某头部品牌,已经和水街二期走的越来越近。的确,从工业设计到所倡导的生活方式,这个品牌在圈内都存在一定的“引领”性。和铁像寺水街的碰撞,与中海团队想要在二期营造的自然、潮流的状态也可谓一拍即合,同时也兼顾国有资产的使命和价值提升。




除此之外,远家在落地独栋城市首店前,也将临时展厅放在了水街的二期,如同产品慢工沉淀的理念一样,即便是POP UP,500㎡的空间内也布置了蓝染的展陈区域。不得不说这是我理解中最匹配水街气质的品牌,懂得如何在设计上做减法,来表现松弛,但是又不放弃对于细节的品控和严谨:万物有灵,草木可染,只字不提可持续,处处都是再循环。


而水街一期已经建立的调性,不乏有雲这样的黑珍珠美学川菜来延续,自我更新从来不是对过去的舍弃,而是在打破和重组中,寻求到最适合的延续与平衡。


铁像寺水街 黑珍珠川菜品牌「有雲」


在这一些融合的背后,我们看见了文化品牌的生长速度,也看见了年轻人群真实而又热烈的生活主张。



在地+复合

内容运营的蓄力基石


当随机选取铁像寺水街的场景切片时,我发现很多乍看上去有点意外的画面:主街的外摆区是闲谈的青年,而一旁的公共空间堆满了遛娃的家长们,瞰江亭坐着的不只是饭后散步的老年,还有慢跑之后一边拉伸的精神小伙。


街区的大量空间都是“打开”的,这就意味着对于到访人群几乎无条件的接纳。这也是最初介入时困扰过团队的问题:是否应该用业态或是场景,把场域搭建得更潮流、更年轻。然而这个尝试在不长的时间内便进行了调整,不同年龄的人喜欢泡在这里,这恰好是城市文化中包容的最直观体现,与其去担心人群“杂”,团队把更多的思考留在了怎样让每类群体都有更舒适的体验。

 

而对于年轻、户外内容的承接,仅仅是外摆区的几组克米特椅当然远远不够,即便是户外的运动场馆,泵道,也很难有一个场地完全融合购物、社交、社群的多元需求。在铁像寺二期的林盘运动广场,我看到了公园商业新的打开方式,和对复合客群需求的解读。


铁像寺水街「林盘运动广场」


对于受天气影响较大的街区形态,怎样在室外空间留住人,成了绕不开的议题。走入这个5000㎡的接口,我们不难看见关于这个BUG,林盘运动广场给出的答案:用错落的海棠稀释了炎夏的紫外线,广场中心有几处帐篷作为公共休憩空间,亲近自然的同时,也让人愿意待得更久一些。


铁像寺水街 林盘运动广场日常


在过去一年的许多时段,这个地面广场都成为水街和伙伴们的灵感空间,这里的日常也确实在发生一些有趣的事:品牌POP UP,街舞赛事、各类型的文化和公益市集,也总能在晴天的傍晚,偶遇不少炫技的陆冲少年。


从这些种种角度,我们就不难看到铁像寺水街二期对于自我的打破在何处,以及中海团队与高投的轻资产合作之下,对于文化商业运营逻辑的共同解构:


ta认真地思考和实践着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在伙伴选择上审慎而非一味的填充,在单一与堆砌之外,解构了一种新的复合,在对非商业的物理空间使用中完成了自我迭代,以及对于“好玩”的更加深度的探索,by the all,ta在诠释一种更新的包容,一种不需要被特定标签所围困的、城市的包容。


而回到商业如何表达城市文化,我们也看到一些新的可能。


与个体一样,商业也具备很强的成长属性,在不同的阶段面临各种内外部变化,哪些是需要笃定坚守的准则,哪些是需要随行就市的应变,哪些是通过再创造可以持续转化的增量,以及与人的关系,与自我的关系,与城市的关系,都是值得持续反思和实践的。








项目/

上海·张园/上海·INS复兴公园/上海·现所/

成都·REGULAR源野/成都·COSMO/

成都·远洋太古里/成都·SKP/

北京·冇街/北戴河·阿那亚/杭州·天目里/

嘉兴西塘·良壤/深圳·南头古城/广州·未来社HOUSE/

苏州·仁恒仓街/宁波·槐STAGE/宁波·DEMOHOOD/

无锡·运河汇/海口·世纪海角/长沙·INPark/

大阪·SEE SEA PARK/日本·Share Lounge/

日本·春日台社区中心/曼谷·The COMMONS


品牌/

cottee/跳海/Need!/Standard Nerds Club/

观夏/話梅/BAsdBAN/tazaTe/而意/

hAo mArket/Aesop/山海四合/Blue Bottle/

FREITAG


设计/

重构商业设计


趋势/

chatGPT/社群/公共艺术/街区经济/

/反消费主义/捡“垃圾”/市集/

上海和成都的品牌流动/户外生活方式/

小店联合/氛围感/松弛感/主理人/在地化/

茶馆/邀请函/杂志报刊/熟年消费/

标准品牌非标表达/孤独者经济/媒体去线下/

快闪空间/性别友好空间


观点/

“网红”商业的渡劫/让商业回到真实中/

如何与独立品牌合作沟通/商业地产人的语言困局/

公共性,城市更新的价值底色/城市更新乐与苦/

成为“六边形”商业人/如何“做死”一个商业项目/

招商的尽头是三观一致/招商创新/未来商管走向何方/

放下对标执念/商业创新的需求/在商业的纵深处/

告别网红时代/品牌的基本是对人类的爱



-


新商业设计研究

New Commercial R&D


新商业媒体内容

New commercial Media Matrix


新品牌线下拓展

New brands Offline consultant


-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合作咨询微信:zoffwalker

或扫码添加「感性城市」企业微信号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